近年來,右玉縣按照“保護優先、科學恢復、合理利用、持續發展”的原則,堅持綠色發展,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,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,積極推進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,做到了濕地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。
右玉縣于2015年獲批開展右玉蒼頭河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建設項目。至目前,先后實施了濕地保育、濕地恢復、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,持續對濕地公園內的土壤、氣象、水質、動植物資源等進行科研監測,濕地公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。
右玉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774.72公頃,其中濕地面積459.72公頃,濕地率59.34%。2015年12月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后,相繼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、科普宣教、科研監測、合理利用、防御災害、保護管理能力提升、基礎設施完善等項目建設,取得顯著成效。在濕地保護工程方面,設置公園邊界界樁230個、界碑16塊,配備警示牌、宣傳牌、動植物標識牌及木質生態圍擋欄、鐵絲圍擋欄等;在主要景點周邊配置垃圾箱120個,建立了與縣城鎮垃圾收處模式相一致的村收集、鄉轉運、縣處理的垃圾不落地集中收集處理機制;改建、新建巡護道路、游園步道、木棧道、管護監測站等;拓寬沿岸綠化帶,建設綠色水廊、岸線屏障等,并配備15名專職巡護人員負責公園的日常保護、管理工作,責任到人,有效保護了蒼頭河濕地系統安全。在濕地恢復工程方面,開展了水體、棲息地恢復建設工程,疏浚河道總長度17.1千米,清淤總量5.31萬立方米,拓寬河道總長度3.26千米;采用喬、灌、草立體綠化的方式進行生態護岸12處,栽植楊樹5324株、油松1852株、沙棘6457株,播撒早熟禾、長芒草草籽3600平方米;實施退耕還濕面積12.9公頃,水生動物棲息地水域面積增加3.2公頃,拓寬后河道寬度達30至50米,水深達1.5至3米,為水生植物、魚類、兩棲類和水鳥營造了良好的棲息、繁殖、覓食條件;實施陸生動物棲息地恢復工程5處總面積17公頃,部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80%以上,為野生動植物營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,生物多樣性的組成明顯提高。在濕地公園管理方面,出臺了《山西省右玉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》,成立右玉蒼頭河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,制定了各項管理措施,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。在濕地科研監測及科普宣教體系方面,建設了科研監測工作室,建立了完備的科學技術檔案,設置了40個植物監測樣方、2條鳥類監測樣線、21個水鳥觀測樣點、5個魚類及水生生物監測樣點;建成1座監測瞭望臺、2處生態監測站、2處水文水質監測點、1處生態環境自動監測點;新建宣教展示廳,設置宣傳牌、標識牌等,發放濕地保護折頁、公告等宣傳資料6萬余份。在濕地合理利用和服務設施方面,建成停車場、公廁各2處,修建了人行步道、木棧道、涼亭、吊橋、室外宣教長廊等設施,在保護優先前提下,依托蒼頭河濕地資源,為群眾提供親近濕地、游憩休閑、接受科普教育的良好場所。2020年10月底,國家林草局派出專家組對公園試點建設情況進行了評估驗收。
責任編輯:右玉縣政府網